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夏天到来 “雪糕刺客”回归理性了吗?
售价两元至五元的雪糕是交易主流
□ 本报记者 程雪霏
5月30日,承德完成春夏转换,正式入夏,也激发了市民消费雪糕的热情。
日前,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随着气温上升,雪糕销量大涨,售价2元至5元的雪糕成为交易主流。另外,曾因高价和标签缺失引发风波的“雪糕刺客”慢慢淡出市场。
雪糕全面“开柜”,销量明显增加
“5月开始,来买雪糕的人变多了。不少顾客都是一次性买几十支。”昨日上午,在一家棒冰批发店,店主陈先生正忙着理货,他准备将所有的冰柜都填满雪糕。
“之前已经开了9个冰柜,还得再开一个,不然装不下。”陈先生介绍,他店里的雪糕大概有三四百种,可批发可零售,价格有低至1元的,也有高至三四十元的,“比如来自日本的獭祭,一盒零售价43元,是店里最贵的一款雪糕。”
无独有偶,卖棒冰八年的丁成这几日也正忙着给冰柜补货。“4月份,我这棒冰店就开张了。之前买的人也有,但不多。进入5月后,雪糕销量大增。”丁成说,雪糕市场热度一般可持续至10月。
丁成忙碌的间隙,一位中年男子走进店内,开口就要了10多箱雪糕,“三色杯来一箱,巧克力味的上口爱甜筒拿一箱……有没有推荐的新口味雪糕?给我拿一箱。”
和这位中年男子简单聊了几句,记者得知,他经营着一家小超市,眼看天气热起来,他将超市里的冰柜全都通上电,开始卖雪糕。
“这阶段来买雪糕的以商贩为主,他们一买就是好几箱。”丁成说,有时门店一天能卖出二三十箱雪糕。等天气再热点,散客会逐渐增多,“有的一买就是四五十支。”
平价雪糕成主流,经典口味更走俏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雪糕价格跨度虽大,但2元至5元的产品仍是主流,10元以上的高价雪糕相对少些。
“我店里有两三百种雪糕,品牌包括蒙牛、伊利、和路雪、雀巢、八喜、梦龙、光明等。像小布丁、绿舌头等1元以下的平价雪糕有挺多,贵的也有梦龙、钟薛高、哈根达斯、獭祭等。”在丁成的棒冰店里,各式各样的雪糕令人挑花眼,大多价格集中在2元至5元,10元以上的雪糕占比不到10%。丁成说,消费者对高端雪糕有一定需求,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更喜欢2元至5元的雪糕。
商超等销售终端,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大润发东大街店快消品经理介绍,雪糕销量相较上月同期增长62%。200种雪糕中,光明大白兔、光明杨枝甘露、蒙牛随便、可爱多甜筒等卖得比较多,“超市的雪糕以盒装为主。折算成单支或单杯,2元至4元的雪糕比较受欢迎。”
或许是看中平价雪糕市场,钟薛高作为高端雪糕中的一员,今年也走起了平价路线。3月29日,钟薛高发布了名为“Sa’Saa”的雪糕系列新产品,一支价格仅需3.5元。
在市区多家商超、棒冰批发店,记者也见到了钟薛高的新品,有4种口味。多位负责人表示,买的人不少。
另外,前几年雪糕界拼起创意,咸蛋黄、麻辣等各色新奇口味和网红雪糕涌现。如今,这股风潮正在褪去,奇葩口味雪糕少了。
“以前卖过不少品牌的新奇口味雪糕。尝鲜的人有,回头客很少。”陈先生说,巧克力、香草牛奶、水果等经典口味的雪糕,仍是大多数消费者的心头好。
监管加强,标价问题有所改善
烈日炎炎,当你直奔冰柜,随手拿起一支其貌不扬且没有标价的雪糕,以为顶多卖四五元时,付账时却被一二十元的高价“刺了”一剑。近些年,这样的“雪糕刺客”引起广泛关注。
去年,市民潘海建就被“雪糕刺客”伤过。“当时天气太热了,就随便找了一家街边小店,从冰柜里拿了一根雪糕。结果付账时,听到的是‘支付18元’。”潘海建还没吃上一口,心就“凉”了一大截。再提起这事,潘海建说,如果当时雪糕标价了,他一定不拿那么贵的。
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有遇到过。不过,去年7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正式实施,要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服务。这也意味着,销售雪糕时需明码标价。
这两日,记者陆续走访市区多家超市、棒冰批发店等观察到,不少门店对雪糕都有清楚的价格标识。尤其是大型超市,雪糕价格与价格标签基本能够做到一一对应。
在银领小区的一家棒冰批发店,记者看到,每个冰柜门上都贴着好几个标签,每个标签下方对应着一种雪糕。一旁的老板说,早已给雪糕标明价格,方便消费者购买。
但在一些便利店或街边小店,仍存在雪糕未标注价格或价格标签不明显等情况。
“雪糕价格无论高低,总会有人买。很多消费者吐槽‘雪糕刺客’,主要是觉得雪糕价格超出心理预期。”丁成说,分区售卖、明码标价,可以让消费者迅速、清楚地了解雪糕价格,有效避免被“雪糕刺客”刺伤。他们作为商家,也轻松些。
wan_cheng_chun_xia_zhuan_huan__zheng_shi_ru_xia__ye_ji_fa_liao_shi_min_xiao_fei_xue_gao_de_re_qing__ri_qian__ji_zhe_zou_fang_shi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