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襄阳日报
本报讯(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多亏医生在电话中指挥得当,不然后果不堪设想。”5月28日,市民王大爷的家人感慨地说。
原来,5月25日上午9点07分,市急救中心长征路急救站接到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派单,有患者呼吸道卡异物。
救护车快速驶往患者家。此时,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的电话打了过来,调度中心、急救医生、患者家属三方通话开启。
急救医生周波在通话中得知,患者姓王,70多岁,是一名中风后遗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在给王大爷喂馒头时,馒头卡住了他的呼吸道。此时,王大爷呼吸困难,面色青紫。
“情况紧急,立即进行海姆立克急救指导。”周波立即通过电话对老人的家属进行急救指导。
救护车在飞驰,三方通话在继续。电话中,传来患者家属操作的声音。
“怎么样,东西出来了吗?”周波通过电话询问。
“出来了,出来了!”患者家属回答。
“病人现在呼吸还好吗?意识恢复了吗?你试着喊他一声,看有没有反应。”得知异物出来后,周波立即询问患者的情况。
得知患者呼吸稍急促、意识清醒,周波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随后,急救人员赶到王大爷家,将他送往市中医医院急诊科进一步治疗。目前,王大爷状况良好。
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刘艳敏介绍,对于入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气道有异物、孕妇急产等急危重症患者,要争取急救的“黄金四分钟”。
为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市急救中心采取了“一对一”工作模式,即市急救中心接警后立即派车,急救医生出车后第一时间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报警人)建立通话,通过电话进行“一对一”急救指导。对于特别危重的病人,由调度员第一时间进行简单急救指导,开通三方通话,由急救医生进行专业急救指导。
“从今年的实际操作看,‘一对一’急救指导和三方通话的效果很好,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达到历史新高。”刘艳敏说。
p__ben_wen_zhuan_zi__xiang_yang_ri_bao_ben_bao_xun__quan_mei_ti_shou_xi_ji_zhe_li_xing_hui___duo_kui_yi_sheng_zai_dian_hua_zhong_
yi_sheng_zai_dian_hua_zhong_zhi_hui_de_dang__bu_ran_hou_guo_bu_kan_she_xiang___5_yue_2_8_ri__shi_min_wang_da_ye_de_jia_ren_gan_kai_di_
shuo__yuan_lai__5_yue_2_5_ri_shang_wu_9_dian_0_7_fen__shi_ji_jiu_zhong_xin_chang_zheng_lu_ji_jiu_zhan_jie_dao_shi_1_2_0_diao_du_zhi_hui_zhon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