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 > 正文
十八岁新疆女RAPPER|整治“培训贷”骗局需多方合力
2023-05-31 11:45来源:新华社编辑:弘仲舞

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整治“培训贷”骗局需多方合力

□ 吴 玲

“先培训再就业,最后偿还贷款”,一些就业培训机构以“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费”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向贷款机构借贷,用于参加岗前培训。还有机构以提供兼职工作为由,诱导学生办理“培训贷”参加课程培训。求职者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后,不但无法学到有价值的专业技能,更无法获得前期承诺的岗位,最终因退费难而背上沉重的债务。

近年来,涉及“培训贷”案件呈上升趋势,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整治“培训贷”乱象,今年3月,教育部等5部门共同制定《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选择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方式对预先收取的培训服务费实施全额监管。校外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严管贷款培训,但一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依然我行我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防治“培训贷”坑人骗局,需打好组合拳。首先,应多方联手以多举措精准打击“培训贷”,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对虚假培训、恶意“卷款跑路”、网络欺诈等以诈骗罪认定,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亮出法律利剑,全面围剿类似诈骗行为。其次,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共治机制,完善行业准入、运营监管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排查整顿违规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大“培训贷”整治力度,筑牢监管防火墙,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再者,应强化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理性的金融理财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作为“培训贷”的重点受害群体,大学生应提高风险意识。无任何要求可直接面试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可能涉及假招工等欺诈行为,遇到此类信息时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在入职前遇到公司要求缴纳“押金”“培训费”等费用时,应提高警惕,坚决不支付;有贷款需求时,应和家人商量决定后,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要特别注意甄别打着“包高薪就业”的幌子诱导办理“培训贷”的机构,避免掉入不良商家的骗局。如陷入“培训贷”骗局或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的情形,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及时向监管培训机构的部门反映情况,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gao_xin___zhao_bu_dao_gong_zuo_jiu_tui_fei__wei__tou__you_dao_qiu_zhi_zhe_xiang_dai_kuan_ji_gou_jie_dai__yong_yu_can_jia_gang_qian_

标签: